鉛色水鶇
- 英文學名
- Phoenicurus fuliginosus Plumbeous Water Redstart
- school 特徵
-
體態小巧輕盈,腳強而有力;雄鳥全身大致為暗鉛灰色的(灰藍色),尾上、下覆羽及尾羽栗紅色,雌鳥背面暗灰色,稍帶褐色 (灰褐色),尾上覆羽白色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領域性極強,常分據河段各自為主,單獨或成對出現在山泉、溪流畔、河段、岩石。常張合著扇形的尾羽或不停的上下抖動,喜棲立在溪流的石磯上,伺機飛捕水上的昆蟲,並同時警戒,如有同類侵入勢力範圍內,雄鳥會加以驅逐,主食昆蟲,及一些漿果,常發出宛轉清脆「茲一茲」之鳴聲;此鳥與翠鳥、河烏、小剪尾同為溪流環境指標。
臺灣藍鵲
- 英文學名
- Urocissa caerulea Taiwan Blue Magpie
- school 特徵
-
鮮紅的嘴,基部有剛毛,腳粗厚有力;藍黑的羽色,飄逸特長的羽尾,在在顯示美麗的身段及雍容華貴的氣質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扇平區內有固定的四群活動,各有自己的領域,每日只會循著固定的路線活動,每時期內的作息也相當固定,鳥群的活動範圍也都以巢地為中心,通常成小群的出現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及次生林中、上層跳躍。性群棲群飛、聒噪、喧嘩、兇猛、好鬥、有攻擊其它鳥種的習性。非必要不作長距離飛行,在短距離飛行時,時常做由上往下滑行之姿勢呈直線飛行排列有序,甚為壯觀,構成最美麗的隊伍,故俗稱其為「長尾陣」或「長尾山娘」;有「共同育雛」的繁殖習性,由親鳥們共同孵蛋,稱為「幫手制度」,有些上一窩之亞成鳥會幫助親鳥餵食正在巢中之幼雛,雜食性,以植物之果實為食,亦兼食其他鳥類、兩棲類及其它小型哺乳類、昆蟲、軟體動物,常發出似「嘎-鏘、嘎-鏘」或「嘎嘎-穗」之聲。
鳳頭蒼鷹
- 英文學名
- Accipter trivirgatus
- school 特徵
-
嘴粗壯先端鉤狀、爪長而利,性兇猛,會獵食各型可捕捉之動物,警戒時,可見頭頂聳起的冠羽,喉中央有一黑色縱斑,腹有暗褐色橫斑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常單獨在闊葉林中、上層出現或佇立靜候獵物,也常在密林中快速飛梭,亦可發現翱翔天際。其領域性甚強,當盤旋飛行時翼部經常下壓成倒 V 字型,並急速的顫抖,飛行時高度變化甚速,加上腰側的雪白尾下覆羽隨風飄逸,成為野外觀察鳳頭蒼鷹最容易的辨識特徵:常以鼠、鳥類、蜥蜴及大型昆蟲為食,其叫聲為尖細的「就一就、就、就、就」第一聲較長,其後則漸降。
領角鴞
- 英文學名
- Otus Bakkamoena Collared Scops Owl
- school 特徵
-
有一對耳羽,緊張時會豎起,體背大致為灰褐色,獨特的紅寶石樣眼睛為辨識之明顯指標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俗稱「貓頭鷹」,生性兇猛,主要棲息於1,2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,是海拔分佈最低及與人類群落最接近的鴟鴞科鳥種,晝伏夜出,白天多在隱密的枝幹上休息,緊貼樹幹,因保護色而令人難以察覺,常以無聲的飛翔技術襲擊樹間睡覺的小鳥,在本區的分佈海拔較低,叫聲大部分為低沉單調單音的“叩”聲或單調似“不一、不一”之聲及“給、給、給、給、給”的串音兩種,前者為正常的連絡聲,後者為警戒聲,若以燈光照射眼睛會反射呈紅色,夜間有助於觀察者尋到牠的位置;食物以昆蟲為主,或以捕捉老鼠、蛙、小鳥為食。
台灣紫嘯鶇
- 英文學名
- Myiophoneus insularis Taiwan Whistling Thrush
- school 特徵
-
台灣特有種之鳥類,嘴、腳黑色,眼紅色,全身大致為黑紫色光澤,在陽光照耀下非常炫麗高雅,呈現藍紫色的羽身,亦有「琉璃鳥」的雅號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陰濕的森林底層、山澗、溪流旁及陰濕的林地為覓食、活動的主要環境,不時張合翹起扇形的尾巴。生性活潑,常單獨行動,性機警,領域性極強,喜於溪中岩石上成林緣之陰濕地帶活動,遇驚擾時,會快速直線低飛;鳴聲似腳踏車煞車時所發出尖銳 之「茲一」,繁殖期間則轉為婉轉哨音;多選擇水流急湍之溪谷,以昆蟲為主食,亦食魚類及兩棲類。
白耳畫眉
- 英文學名
- Heterophasia auricularis Taiwan Sibia
- school 特徵
-
為本省特有種鳥類,善跳不善飛,黑色的頭部有明顯的白色過眼線,並由耳羽向後延伸成飾羽,體上主要為灰、黑二色,腰部與下半身為橘紅色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通常小群地在中海拔原始闊葉林中、上層活動,冬季會移棲至較低海拔的山區。性機警,發出尾音上揚、嘹亮、悅耳的「飛、飛、飛、飛、-」哨音,為寧靜的山林增添無限的生氣與活潑,警戒時會發出似機關槍掃射的「得、得、得 」連續聲;在臺灣有十六種畫眉鳥,它們鳴聲嘹亮動聽,深為人類所愛;食性甚廣,花蜜、果實、種子、昆蟲皆吃。
大冠鷲
- 英文學名
- Spilornis cheela Crested Serpent
- school 特徵
-
體型大,頭部有黑白相間的冠羽,嘴粗壯先端鉤狀,性兇猛,腹以下有白色斑點,尾羽白色橫斑甚為醒目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為本區主要的鷹鷲科鳥類,常在中、低海拔山區闊葉林帶活動,喜好停憩於林道的明顯樹枝上定 點守候,在天氣晴朗時,可見在山稜線上空盤旋覓食,飛行時藉氣流做緩慢的長時間盤旋,常於 太陽照射後(熱氣流上升)才出現於山谷上空,飛行時翼下飛羽黑褐色,有明顯的白色橫帶,尾羽 白色橫斑甚為醒目,盤旋高空時邊盤邊叫,常不停的發出暸亮且淒涼的悠揚鳴聲「忽、忽、忽悠一忽悠一」,以宣示自己的領域;以蛇、蜥、較大型鳥類為食,喜食蛇類,故又名蛇鵰(鷹)。
鵂鶹
- 英文學名
- Glaucidium brodiei Collared Pigmy Owlet
- school 特徵
-
頭大頸短、眼大向前、黃綠色,嘴短而勾、夜行性猛禽、飛行無聲,為本省鴟鴞科中體型最嬌小者,頸背上有兩塊黑斑,是一種擬態現象,似一對眼睛,可嚇阻由後面偷襲之敵人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常出現於闊葉樹或針闊葉林濃密樹林中,是鴟鴞科中,白天亦會出來活動的少數鳥種,因體型較小,在夜晚眼睛不會因燈光照射而反射,不易於夜間目 視到,只能以「忽一忽、忽一忽」鳴叫聲來判斷位置,日落前及日出後的一段時間內即黃昏或清晨,鳴特別頻繁;會捕捉比牠體形大的鳥種,主食鼠類、 小鳥、昆蟲。
冠羽畫眉
- 英文學名
- Yuhina brunneiceps Taiwan Yuhina
- school 特徵
-
為本省特有種鳥類,頭頂上有一高聳暗褐色冠羽,為最大辨識特徵;臉部灰白色,略帶黃色。頸側有一弧形線斑與過眼線、顎線相連甚為醒目,遠望像細長上翹之八字鬍,為其正字標誌,狀似小丑,極為有趣可愛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常發出婉囀、悅耳似「吐米酒一吐米酒一」醉人的歌聲,通常成群結隊出現於中、高海拔之闊葉、針葉混合林之中、上層 , 冬季會移遷至較位海拔之山 區。其性活潑、嬌俏可人、吵雜,不甚懼人,常成群混於繡眼畫眉或山雀科鳥種群中,一起覓食,穿梭於濃密枝葉間,常見其倒掛搖盪於枝頭上啄食花粉、花蕊、果實或小蟲,像個俏皮好表現的小孩。在山櫻花怒放的季節,冠羽畫眉在花叢間穿梭的畫面是鳥類攝影者的最愛。
紅嘴黑鵯
- 英文學名
- 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 Black Bulbul
- school 特徵
-
紅嘴黑鵯具有紅色的雙腳及嘴緣,黑色的羽色,頭頂羽聳立似「龐克頭」髮型,布農族相傳是牠到中國大陸啣取火種,而導致燙紅了嘴、腳,燻黑了身體所致。有「火種傳播者」之稱,俗稱「紅嘴鳥鬚」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該鳥在此區全年均可見,喜群棲,常停棲於高大喬木或枯枝上層,生性喧鬧好動,時時吵嚷不休,像是一群東家長、西家短的長舌鳥;鳴聲多種而富變化,有如喧鬧聲「去找!去找!」、如貓叫般的聲音「喵一喵-」或發出三個音節「小器鬼、小器鬼」之聲。喜食漿果等果實、種子與昆蟲。
五色鳥
- 英文學名
- Megalaima oorti Muller's Barbet
- school 特徵
-
體色鮮豔,腳長尾短如穿迷你裙,頭大,有粗厚的大嘴,嘴基部有豎立的剛毛,翼短而圓,身體大略為翠綠色,因具黑、藍、黃、紅、綠五種羽色,因之得名「五色鳥」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常單獨棲息於濃密闊葉林,性不好動,飛行緩慢,呈波浪狀。於樹枝間跳躍時動作十分遲鈍,靜立時因羽色具保護色,不易被發現,扇平每日幾乎可見,扇平苗圃附近容易發現五色鳥巢洞,木材質地較軟的枝幹是指標的營巢處,其巢洞選擇有時因枝幹過於腐朽,或過低,容易傾倒,繁殖失敗率頗高,五色鳥一巢二卵,由雌雄共同育雛,通常由其中一隻負責覓食與餵食,另一隻於巢外擔任警戒,而警戒鳥隨時都叼著漿果,若覓食鳥逾時未歸時,自己會入洞餵食。生性聒噪,在常綠闊葉林樹梢上,喋喋不休傳出低沉單調連續的「叩、叩、叩──」木魚聲,如同身著彩衣的「大頭和尚」,俗稱為「森林中的花和尚」;繁殖季節時會在樹幹上鑿洞為巢,巢口頗大,腳無法固定牢抓樹枝睡覺,因此多棲「坐」在樹洞內過夜;雜食性,以果實為主食。
朱鸝
- 英文學名
- Oriolus traillii Maroon Oriole
- school 特徵
-
頭嘴等長、腳短、尾短於翼、羽色鮮翼;雄鳥除頭、頸至上胸與飛羽為黑色外,皆為鮮紅色,雌鳥則顏色較暗色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分布於本省海拔300至900公尺間的闊葉樹林中,目前數量較普遍的棲地應屬於扇平及花蓮的安通兩地 。在扇平山區中,朱鸝分佈在海拔600至1200公尺之間,棲地相當固定,在扇平地區可見在樹枝間躍動。常單獨或小群出現在闊葉林中、下層,偏好某些特定樹木,如山黃麻。性害羞,不易接近,飛行能力強,呈波浪曲線前進,朱鸝的飛行多半採自較高處往下滑行的姿勢,經常以此來往兩谷地之間。鳴叫方式大致分為三種:低調的:”無無”於繁殖期間特別容易聽到;類似熱帶叢林中怪異的”ㄍㄨㄚ/、ㄍㄨㄚ/、…"急促聲,是警戒及示威的叫法;另一種為哨聲,三種叫法以前二者較易聽到,朱鸝單獨出現的機會多於成群,繁殖期後則可見母鳥攜幼鳥練飛,有目標的固定出現覓食;以土肉桂 、樟樹、江某、雀榕等種子、漿果為食,或食昆蟲。朱鸝在全省低海拔闊葉林呈普遍分佈,唯族群數量不多,現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鳥類。
山紅頭
- 英文學名
- Stachyris ruficeps Red-headed Tree Babbler
- school 特徵
-
翼圓短,腳強健,善跳不善飛,背面大致為橄褐色,頭上栗紅色,為穿卡其衣戴著小紅帽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嬌小可愛的山紅頭,通常在中、低海拔至高海拔濃密樹林底層、灌草叢、藤蔓間穿梭活動或跳竄、跳躍,鳴聲嘹亮清晰,並不時輕快地吹著「眸呼呼呼呼」的哨音,偶而也會發出嬌嫩似「救急」的叫聲。好群棲群飛,通常成小群活動。不善飛,性活潑好動,常穿梭枝椏、草叢間,倒懸於細枝上啄食;群體停棲休息時,有互相理毛之行為;以昆蟲為主食,也吃種子、小野果。山紅頭分佈廣泛,自古為魯凱族占卜的鳥種之一,在原住民各族中常結合鳥占和夢占判斷出草、狩獵、祭祀、建屋和開墾的吉兇,以鳥的聲音、飛行方向判斷吉凶,為原住民重要的文化遺產,亦是民俗動物學的極佳教材,值得加以探究。
小卷尾
- 英文學名
- Dicrurus aeneus Bronzed Drongo
- school 特徵
-
全身藍黑色光澤,尾羽分叉明顯似剪刀,飛行力強且速度快,鼓翼幅度大且呈波浪狀,飛行時可清楚看到其尾末端之分叉,且通常略為上翹,故名,俗稱山烏鬚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通常單獨或小群出現於中低海拔闊葉林地帶上層,喜停棲於樹梢或電線上。棲坐時身體挺直,英 姿煥發,獵捕飛行中的昆蟲後,會再回到原來棲息的樹枝上,生性慓悍,對於入侵者或闖入勢力 範圈內之各種動物,常以哨音糾集同志群而攻擊之,故有「黑衣武士」之稱。常與朱鸝、紅山椒鳥有明顯的共棲現象,有紅山椒之護衛的匿稱。常發出嘹亮,宛轉富變化似「九、九、九」或「喂、喂、喂、總機一」之哨音,會模仿其它鳥類叫聲。主要以昆蟲為食。
灰喉山椒鳥
- 英文學名
- Pericrocotus solaris Grey-throated Minivet
- school 特徵
-
或稱朱衣,雌鳥體色為鮮黃色調,雄鳥則為橘紅色調,羽色分明豔麗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出現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林上層或空中飛行,常成對或成群於樹梢間活動,偶與小卷尾、朱鸝一起活動。常見佇立於闊葉林上層如同「小辣椒」。或在陽光下翱翔於藍天綠野中迷人風采如五彩動畫,有人戲稱它們為「戲班仔鳥」。飛行時往往邊飛邊發出尖細似「繫咻一繫咻」之聲。以昆蟲為主食,也吃漿果,會在樹枝末梢中點鼓翼飛啄枝葉上昆蟲。築杯形巢於樹枝上。
繡眼畫眉
- 英文學名
- Alcippe morrisonia Gray-cheeked Fulvetta
- school 特徵
-
頭部鼠灰色,身體圓胖黃褐色,眼睛週圍有白色的眼圈,故名繡眼畫眉,俗稱大目眶,翼圓短。
- forest 生態習性
-
分佈海拔在200至3500公尺,常結群地在森林中、下層灌叢、竹林中活動,叫聲吵雜,性活潑好動,常見在林間灌叢、藤蔓間的跌撞、攀爬,不時發出急促、粗啞似「擠、擠擠」的聲響,於繁殖季節會發出似頭鳥線之鳴聲似「急一救兒、急一救兒、唧」之聲,活動範圍甚廣,自草叢底層至樹林上層,常與山紅頭、綠繡眼、綠畫眉成群覓食。以昆蟲為主食,也吃植物性果實、花蜜食物;原住民中的鄒族、布農族、泰雅族、排灣族,常以繡眼畫眉為主要的占卜鳥,是決定族人是否符獵、外出等的指示神,以其鳴聲次數及發音位置作為判定當時吉凶的預兆,稱為「鳥卜」,叫聲清脆主吉,似輕快的「 救急、救急」,急促音主凶,似「急,急,急」聲,喘喘哀鳴表鳥將死,主大凶。